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奉新县华林书院私立学校)

时间:2023-04-04人气:作者: 佚名

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奉新县华林书院私立学校)

文章目录:

1、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

2、桂岩书院在什么地方,桂岩书院的历史故事

3、江西四大书院有哪些,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4、宝云寺——感受历史的沧桑

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相关图片:

5、猜你喜欢:

1、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

华林书院位于华林山上,素有文化名山,江南胜地之称,是华林上是着名的道教圣地和仙源灵境之地。从古至今都吸引了文人墨客来此游历讲学。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了解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

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其位于华林浮云山上。

华林书院

位于江西奉新浮林山中。原名华林书堂,华林书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进士55名,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华林书院取得显着成果,震惊宋代文坛,当时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的还来过书院讲学。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县治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在当时,它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着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

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胡氏一家就有55人中了进士,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宋真宗曾赋诗御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

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

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

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

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着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

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

【结束语】奉新自古以来都是江南的名县,出产过许多文人墨士,书院众多,在古代教育的发展齐国重要的作用。此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清静之地。

2、桂岩书院在什么地方,桂岩书院的历史故事

江西省有很浓重的书院文化,江西书院文化最为鼎盛时期有一千多所书院,在中国古代书院悠久的历史中,江西书院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位列榜首的。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了解桂岩书院在什么地方和它的历史故事。

桂岩书院,唐代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93年),一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由唐代教育家、国子监祭酒幸南容创办,后事着述并开馆授业,历宋元至明,屡废屡兴,她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书院,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书院之一,是迄今为止所有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为家族及地方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开启了一方崇学重教的传统,在中国书院史的开篇之章占有重要一页。

桂岩书院原址位于江西高安城北六十里桂岩,书院建筑规模宏伟,“环植桂三百株”、“中植书院,旁翼四斋”,建有习武用的跑马场、观武用的歇豪亭和休息用的紫翠亭,面积超过100亩。因所在地多桂花树和页岩而名为“桂岩书院”。现坐落于今江西高安华林洪城。

书院创建人幸南容(746—819)又名幸显,字惕微,高安华林乡洪城村人,历官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唐代教育家。死后,唐宪宗曾封他为渤海郡开国子文贞公。

他执掌桂岩书院期间,远近文人皆蜂拥而来,幸氏洪城“应桥车马驱逐,长途游客如织”,此举也为幸氏世代兴办家族教育开创了新风。桂岩书院在历史上几经废兴,幸氏子孙却一直坚持器重诗书,历代状元进士辈出,才子灿若繁星。据《幸氏宗史》记载,仅幸氏学子就读书院而中进士就达50多人,清代三朝元老、乾隆帝师朱轼也出自此书院。

历史: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赶走了少帝李重茂,杀了掌管大权的皇后韦氏,继承父亲李旦的皇位后,不想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欲再次政变,已是经过风浪的李隆基先发制人,赐其死,诛其党,唐代由此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的鼎盛阶段。

因政权稳定,唐玄宗便在长安城内设官办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校刊、收藏经籍。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的文人骚客,由此天下文风、学风更盛。从当时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便可以管窥出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至804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至820年),唐朝文化的空前繁荣。

就在“开元盛世”间,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江西,便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从唐玄宗晚年,太监高力士握了大权后,一面挑拨离间为非作歹,一面用美女香体疏离玄宗和书本、书生间的关系,以免老皇帝读了书忧心国事,使太监们失去权力。

后来,昏庸到让人以打球来赌西川节度使、斗鹅赌资高达五十万钱的唐僖宗继位,便闹出京城地区发生蝗灾,深信地方官报告说“这些蝗虫不吃皇家庄稼,都吓得抱着荆棘自尽了”的笑话。在这个背景下,黄巢领着农民军大败唐军,在长安建“大齐”,此时农民出身的安徽人朱温已是大齐功臣,朱温经过降唐又灭唐的反复后,使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

此时,由于战争连绵,朝中国子监终日无所事事,官学几乎废弃,但是江西人私人办学的风气,虽经颠沛,却依然存在。直到铁马金戈下,不息的烽火烧完宋、元、明、清,江西的书院也如中国历史巨浪下的一堵磐石,时而破浪而出,激起千堆白雪,时而又隐入浩瀚大洋,默默无语。

【结束语】凝视历史,逝者如斯,江西有“文化之邦”的美称,在战火硝烟的年代,江西办学的风气虽然经历颠沛流离,却依然存在。桂岩书院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历史。

3、江西四大书院有哪些,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于江西文化的文章,内容是什么呢?江西四大书院,其实在接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不过后来想想其实这篇文章倒是挺适合我来做的,倒不是因为我读过这四大学院其中的一所,恰恰相反。好了闲话不多说,我们回归正题。

提及江西的书院,还得从唐代桂岩书院说起。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用于校刊,收藏经籍。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唐代桂岩书院大致创于此时,它不但是江西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

因此,江西是讲学书院起源的摇篮。两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清代,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书院发展迅速,但江西仍位居第二。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江西有名的书院比比皆是,如闻名全国的白鹿洞、濂溪、白鹭洲、象山、鹅湖、豫章、怀玉、东湖书院等,其中,又以白鹿洞书院名气最大,历经千年,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宝殿和僧舍,相传为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曾任太子宾客的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来到了庐山五老峰下,开始筑草堂隐居读书,当地文人雅士时常慕其名上山与之交谈,谈诗论学。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 院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 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 重建白鹿洞书院。

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 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 明伦堂、宗儒词、 先贤祠、 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 师表”的字样。 在文会堂有朱熹亲书“鹿豕与游, 物我相忘之地。 峰泉交映, 知仁独得之天” 的对联。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鹭洲书院

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东南洲头的绿树丛中,有两座重檐杰阁、岿然耸立的古楼,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主体建筑之一的风月楼和云章阁。

据文献记载,白鸳洲的得名,渊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由于白鹭洲屹立于浩阔的赣江之中,双水夹流,情景正与李白之诗句相合,所以被用作洲名书院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6位儒学大师立祠建书院。

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宝礻右四年(1256年)临安开考,吉州生员中进士40名,占该年"高考"全国录取进士总数的九分之一,其中文天祥以他的文才、志向,或许还因他的大号“宋瑞”被钦点为状元,宋理宗御笔亲题“白鹭洲书院”的匾额以示褒奖。

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书院被洪水冲毁,吉安路总管李珏修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红巾起义军与元兵战于吉安,书院大部被烧毁。时过二年,又遭大水,书院毁坏殆尽。至正十五年重建,恢复旧观。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吉安知府黄宗明又重修。到嘉靖二一年,曾将书院从白鹭洲迁离,在城南仁寿寺址另建新院舍。

至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军与清兵激战于吉安,书院又被焚毁,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经知府曾省三倡修恢复。洲头现存的风月楼、云章阁以及一排排的斋舍,就是同治二年最后一次修建时所遗留下来的建筑。而洲中心现存的鹭池,则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重修书院所开辟。

白鹭洲书院自宋代创建,迄于清代,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养了象文天祥这样出类拔萃的世代楷模,的确是这所书院的骄傲。清代曾在白鹭洲书院主持讲席的著名学者施闰章有诗赞道:“鹅湖鹿洞寻常事,不信风流限古今。” 760多年来,这块对庐陵文化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教育圣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一直文风鼎盛,桃李满天下。

4、宝云寺——感受历史的沧桑

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宝云寺内有一株“千年不死草”,摸一摸,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何不是一种享受,宝云寺内还有一座宝云塔,更是凝固的历史。本期衡水文化将为大家介绍宝云寺。

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宝云寺内有一塔,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

奉新华林书院的历史由来,饱经沧桑相关图片:

5、猜你喜欢:

标签: 饱经沧桑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