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仍然纠结!布林肯以色列之行释放杂乱信号 | 京酿馆

时间:2023-10-13人气:作者: 未知

仍然纠结!布林肯以色列之行释放杂乱信号 | 京酿馆


既要“姿态、身位正确”,又不能授人以柄,美高官纠结的背后,是随形势迅速发展而滋生的无奈。


10月12日,访问以色列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左)在特拉维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晤。图/新华社

文 | 陶短房

紧随“福特”号航空母舰后,当地时间12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以色列,重申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据新华社报道,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10月12日在特拉维夫发表联合电视讲话。布林肯强调美国对以色列的明确支持,透露第一批美国军事援助物资已经抵达以色列,更多物资正在运送途中。布林肯同时称,美方正采取措施力争使被挟持进入加沙地带的人质获释。

迫不及待的外交姿态和纠结的外交话语

这已是布林肯今年第2次访问以色列,上一次到访是在1月下旬。此外,今年6月,他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也与以色列密切相关,因为那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促成沙以两国建交。

布林肯并非唯一紧急展开以色列之行的美国阁员。据悉,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也将在13日动身前往以色列,会晤内塔尼亚胡和紧急组建的以色列“战时内阁”其他成员。消息人士称,届时奥斯汀将侧重讨论如何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等具体事项。

“阿克萨洪水”袭击让拜登政府一时间陷入尴尬、难堪和“政治不正确”的洪流。距离2024年总统大选只剩一年,共和党尤其一贯和内塔尼亚胡关系密切的前总统特朗普不失时机,力图将拜登政府及民主党塑造为“试图和恐怖主义绥靖的叛徒”,借此渲染民主党“德不配位”和“美国本土受到严重恐怖威胁”论调,以推导出“唯有共和党和特朗普才能救美国”这一他们所希望达成的立论。

鉴于此,拜登政府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官方声明字斟句酌,并密集派遣“首席外交官”和“首席防务幕僚”赴以色列,显示美国“永远站在该在的立场”上。

不仅如此,继“福特”号航母编队后,美国日前宣布将再派出第二个航母编队赴以色列近海。固然,面对武器简陋且早已“见好就收”的哈马斯,航母恐怕是最缺乏用武之地的美国军事武器,但它却足够大、足够显眼,且往来公海“副作用”小,足以显示美国支持的到位,却又不至于蹚浑水太深。

更耐人寻味的是布林肯乃至拜登本人纠结的外交话语。

10月11日,拜登在重申对以色列“绝对支持”之余,首次以较明晰的措辞敦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保持克制,遵守“战争规则”。而在布林肯与内塔尼亚胡发表的联合电视讲话中,尽管内塔尼亚胡竭力“控盘”,试图营造美国的支持中也包括支持以色列“无休止报复”和“彻底消灭哈马斯”的镜像,但布林肯非但未接话茬,反倒用较前一日拜登更明确的措辞,提醒以色列,随着军事行动的进行,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伤害更多平民。


10月12日,以色列南部城市斯代罗特,居民在火箭弹袭击中避险。图/新华社

纠结的背后是无奈

一面“永远支持”,一面又吞吞吐吐,美国高官纠结的背后,是随着形势迅速发展而滋生的无奈。

无论如何,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都伤害了美以两国的颜面,且将拜登精心策划的“中东路线图”搅得稀烂。特别是,哈马斯此次行动无差别针对平民,让同情巴勒斯坦人命运、不满内塔尼亚胡的大多数人也对其表示谴责。兼之,特朗普利用在位时对以色列的“偏爱”拼命抢占“政治正确制高点”,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一再“补锅”,不惜调派两位前排阁员和两个航母编队,千里迢迢“赶场”。

但随着哈马斯为时仅数小时的袭击退去,以色列对240万加沙居民长达16年的封锁、围堵和轰炸,尤其是对与哈马斯无直接关系的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日复一日的扩建、暴力和挑衅,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密度在全球范围传播。

这让以色列随后发起的“70年来最大力度空袭”和彻底封锁,受到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并戏剧性地逆转了舆情风向:人们仍然谴责哈马斯的暴恐行径,却开始拒绝“只追究一头”的导向性话术,并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以色列“把恐怖分子和平民区分开来”。

但很显然,即便在布林肯与内塔尼亚胡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也完全没打算这样做。内塔尼亚胡甚至直接在会上强调,要像消灭“伊斯兰国”那样彻底消灭哈马斯,不达目的绝不收兵。

“阿克萨洪水”袭击发生之初,欧盟扩大专员奥利弗·瓦尔赫利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欧盟将冻结对巴勒斯坦的人道援助,引发爱尔兰、卢森堡、西班牙、法国等多数欧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并最终迫使前往阿曼与海湾国家官员进行紧急磋商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11日澄清,称“不会冻结”。

部分舆论指出,海湾国家不论和哈马斯、以色列关系如何,都普遍对美欧事发伊始“只谴责哈马斯施暴,却罔顾以色列淫威”的“拉偏架”策略不以为然。欧洲各国也迅速分化:除囿于历史上纳粹大屠杀“原罪”的德国、奥地利更希望“站对队”外,其他欧盟国家的立场则一如博雷利所言,“冻结援助等于惩罚所有巴勒斯坦人民,不仅损害欧盟在该地区利益,且只会为渊驱鱼,进一步助长恐怖分子的人气”。

这种纠结同样出现在美国:在最初近乎一边倒的躁动后,对美国一味迁就以色列政策的批评重新抬头,民主党内部更出现了“进步派”和建制派在这一问题上的尖锐对立。

在联合国等国际平台上,总体的舆论基调也逐渐向“反对一切暴力、协商解决问题”的传统“坐标轴”靠拢。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在面临选举压力的拜登政府高官们不得不且行且纠结:既要“姿态、身位正确”,又不能授人以柄。


10月12日,在加沙城,人们走过被以色列军队空袭炸毁的建筑。图/新华社

选项并不多

然而“两全其美”的选项何其艰难。

内塔尼亚胡长期以来精心塑造“选我就是选择安全”的人设,同时利用保守派以色列人对定居点的执念,不断迁就保守派犹太人的过激诉求,以换取自己一次又一次组阁和翻盘。但所有这一切都随着“阿克萨洪水”的袭击变得摇摇欲坠。

哈马斯一击得手后便匿形潜踪,内塔尼亚胡即便明知“有坑”,迫于“必须一胜止损”的政治需要,也只能硬着头皮对找不到对手的加沙瓦砾堆发泄愤怒。

而美国在“阿克萨洪水”中被证实死亡27人,失踪14人,在加沙仍滞留500-600名美国公民,这些都是美国政府的外交包袱和定时炸弹,令拜登政府进退两难。

据美国国务院消息人士透露,布林肯此次中东行的三大目标,是“游说海湾邻国,尤其是伊朗不要支持哈马斯”“说服周边国家开放加沙难民人道出逃通道”和斡旋哈马斯释放人质。

但这谈何容易,迫于共和党“逼宫”,此前达成的解冻伊朗存放在韩国银行约60亿美元款项的君子协定面临破产,这与说服伊朗“配合”显然背道而驰。而在各方立场大相径庭,彼此信任度为负的现实情况下,其他目标恐怕也很难迅速达成。

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