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英国茶文化特点

时间:2023-04-15人气:作者: 佚名

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英国茶文化特点

文章目录:

1、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2、品味独特的汕头茶文化

3、品味独特的徐州酒文化

4、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

5、品味不一样的岭南饮茶文化

6、猜你喜欢:

1、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众所周知,英国人特别喜欢茶。在一天的许多不同时刻,都会停下来喝杯茶。有人计算了下,他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是饮茶时间。即使天大的事情发生了,也得等他茶喝完再说。英国饮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不妨来看看吧。

优雅茶文化

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舶来品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也许是因为糟糕的英国食物让英国人在法式大餐和意式美食面前自惭形秽,他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把具有传统的英国茶文化发扬光大。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可口的“英国茶”,调出了清香与可口,也调和了两种文化。

尊贵的开始

英国茶文化,一开始就和皇室挂上了钩,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人称“饮茶皇后”,当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在红茶的贵重堪与银子匹敌的年代,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茶成为身份的象征,茶盒被锁起来,钥匙由女主人保管,只有在宴会待客时才能饮用。即使是客人喝剩的茶渣,女仆们偷着拿到街市去卖,还能换回外快。直到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茶叶开始变得比啤酒还便宜。从此,从英格兰的多佛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几乎全英国都流行喝茶。

以茶作息

“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得难以形容。”《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角们,都是喝着茶,展现着英伦生活百态。

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乐此不彼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清早刚一睁眼,就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又名开眼茶,精选印度、锡兰、肯亚各地红茶调制而成,气味浓郁,最适合早晨起床后享用。搭配培根香肠和蛋,是一种能去油解腻的浓茶配方。

上午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这时,香气特殊的伯爵茶成为首选。伯爵茶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闻起来芳香,尝起来也不算浓。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

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真是花样百出。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要不要加糖、加奶或柠檬,正统的英式下午茶并无严格规定,只看个人喜好。不过基本原则是:浓茶加奶精口感润滑,淡茶或加味水果茶要喝原味。

茶点有讲究

英国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着名的英国西南部的奶茶还包括特殊的烤饼,与当地独有的奶油外加果酱。由于松饼需要趁热吃才能吃出口感以及香味,需要首先品尝。通常顺序按照口味区分: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因此取用时从底层逐渐往上取用,先吃最底层容易饱腹的三明治和松饼,然后是第二层的蛋糕等甜点。最后才是第三层的水果饼干等小点。下午茶讲究的是轻松的家庭风格,所以用手而不是用刀叉取点心仍是至今的传统。

精美的茶具

蓝白青花瓷,带点压抑却又简洁的色彩,是标准的英式内敛作风;外表描绘出英国植物及花卉图案的骨瓷,是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完全把英国人热爱园艺的习性反映到茶具上。无论哪种瓷器,配上纯银茶壶、茶匙,好看的蕾丝桌布,浪漫优雅得让人心动,英伦风情呼之欲出。

英式茶,怎么喝?

传统的茶室礼仪,讲究交谈声音要小,瓷器轻拿轻放;女士举止从容,有人从面前经过时要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松饼的吃法,是先以刀切开,但是不能切到底,然后用手撕,先涂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一口。杯中茶喝完后,将茶匙放到茶杯中,表示到此为止,否则主人会不断续茶。

正宗英国茶指南

和米其林美食指南一样,英国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专门介绍着名且有特色的喝茶场所,成为权威的饮茶指南。据介绍,全英国最着名的茶室约有125间,环境无一例外的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

伦敦——茶城之都

在伦敦,几乎所有的大酒店都有茶座。传统的贵族下午茶,以里兹饭店的棕榈阁最负盛名。因为黛安娜王妃生前时常光顾而留下了传奇色彩。来这里喝下午茶,男士必须打领带才能入内,一定得事先预订座位,最忙时需提前两个星期才能觅得一席。

2、品味独特的汕头茶文化

茶与酒,一直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离不开的两个主角。酒能令人消愁,然而饮用的多了,也是让人头痛欲裂,愁更愁。而茶,淡雅清香,让每一个饮用者都神思清朗,精神为之一振。经过千百年的品茗,茶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也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一种文化,汕头文化中的茶文化又该如何理解呢?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饮品之一,而这种对茶的喜爱之度在汕头体现的尤为突出。在汕头,人们把茶叶称为茶米,可见茶作为一种饮品,在汕头人心中已成为饮食起居不可或缺的食粮。汕头人爱喝茶,汕头的“黑米”多过“白米”,这早已是名扬海内外的潮汕民俗,成为汕头独具特色的记忆点。但凡来汕旅游参观的人,返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汕头话一定是“食、食、食茶。”

汕头是工夫茶的故乡,几乎每家都嗜茶。

汕头的大街小巷,茶米铺星罗棋布。可见汕头人对茶的嗜好已到了很高的程度。在这种浓厚的饮茶氛围下,汕头孕育出了其独特的饮茶风格和名俗。其中茶联当属汕头茶文化中的典型。笔者深入到汕头地区了解到澄海莲下一个叫做“灰窑头”的地方有一间茶烟店,有一对联挂于铺面两侧:“品茶悟人生,点烟‘口皮’(这个‘口皮’字,潮语,意为谈)世情”对联内容现实直观,通俗易懂,寓意深长。

另外,在汕头有个“绿色茶庄”的茶店,只有一格的面积,其对联是:“客到小店品茶,绿色香茗味甘。”茶联说出了茶店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间“珍香茗茶”店,自称“茶农世家”,其对子是:“自己的高山自己种,自己的好茶自己买。”这口语化的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家门,朴实无华。

朴实而又勤劳勇敢的汕头人在这种浓厚的饮茶氛围中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联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深刻的体现出了汕头人朴实无华精神,是汕头人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每一对茶联中都能看到汕头人精神精华的浓缩。如今汕头的茶不仅吸引了广大中内外游客前往为之一品,其丰富多彩的茶名俗文化更是受到中内外游客的青睐,而这种独特的茶名俗文化也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3、品味独特的徐州酒文化

谈到徐州文化中的酒,那有一句歇后语来形容徐州人喝酒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因为徐州有着独具特色的酒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徐州的酒文化吧!

一曰色,即酒之颜色,而非色情之色。徐州人喜饮白酒,不饮白酒仿佛不叫饮酒。啤酒,液体面包,多好的饮品,被徐州人嗤之以鼻地称为“啤茶”。至于红酒,好像更是女性和老人的专利。大老爷们就应该喝白酒,甚至有种论调“不喝白酒还算男人吗?”

二曰度,即酒之度数。徐州人对低度白酒基本不屑一顾。常听到徐州人在酒店里吆喝“老板,拿两瓶口子窖,要高度的。”有的徐州人甚至专门喜欢喝“北京二锅头”、“老白干”一类的烈性酒。这种烈性酒,一口下去,酒到之处,仿佛燃起一片火焰,善饮者却大呼过瘾。

三曰量,即饮酒之数量。小酌浅吟,不是徐州人喝酒的风格。一场酒结束,徐州人总爱统计一下今日“战果”,如若平均每人不到七八两酒,参与战斗者是绝对不好意思往外说的。因而,对于徐州人来说,能喝二三两白酒的量根本谈不上会喝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徐州人偶尔喝啤酒,那也是要论“捆”论“箱”的计量。能喝一两瓶啤酒的,只能叫凑凑热闹。

四曰斗,即饮酒之争斗。既要喝白酒,又要高度的,并且很在乎喝了多少,有了这三个特点,徐州人喝酒的过程可想而知是要充满火药味的。徐州人在酒桌上的争斗真正到了年年斗、月月斗、天天斗、桌桌斗的程度。都是自己人时“窝里斗”;双方对阵时,不要说了肯定是龙虎斗;如果接待外地客人,徐州人会立即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俗话说,“人是好人,酒不是好东西”,高度白酒要喝到一定的量,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即便是善饮的徐州人,也不是人人都情愿这么喝的。之所以每每能创造“不俗”的战果,全然是徐州人劝人喝酒的规矩使然。

言归正传。本人酒风虽正,但酒量很小,所以能从容对付外地人,凭借的秘密武器,就是我们徐州的劝酒规矩。“凡是我们拥护的,外地人就要反对”,外地人来徐州之所以“谈酒色变”,惧怕的不是喝酒,甚至也不怕喝白酒,主要是惧怕徐州人的劝酒规矩。

据本人观察,徐州人的劝酒规矩令客人颇有微词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排在头一位的是“端酒”。徐州人给客人端酒,自己却不喝,还美其名曰“对客人表示尊重”。遗憾的是,我遇到的所有客人都不领这个情,都对这种“不平等条约”提出抗议。抗议归抗议,客人势单力薄,而且“吃人家的嘴软”,只好忍气吞声把“尊重”喝下去。

也有就这个规矩跟徐州人较真的。本人就遇到过一位:有次接待一个来大陆投资办厂的香港人。这位先生愣是不喝给他端的酒。他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反复质问我们:“第一,给我端酒我可以喝,你们为什么不喝?第二,如果说表示尊重,那么尊重应该是相互的,我来给诸位一一端酒,可是按照你们的规矩只能主人尊重客人,客人不能尊重主人,这个道理讲不通嘛!”,纠缠了十多分钟,一杯酒也没有端成。宴会结束后,我们徐州人对这位客商的评价是三个字“不上路”。

其次是规矩不说清楚,请君入瓮,自讨酒吃。最典型的要数“站着喝不算”这个规矩了。常见的情形是,我方敬酒人站起来,敬客人一杯酒,客人出于礼貌也跟着站起来,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一饮而尽。另客人意想不到的是“站着喝不算”,更何况我们徐州人在酒场上绝对是一致对外的,大家都说确实有这个规矩,客人只好认罚。

还有一条规矩也是陷阱,即“碰杯就要干,听响是两杯”,客人哪里知道这个,主人举杯敬酒,作为客人当然也要举杯相碰(国宴尚且碰杯),至于碰杯就干而且听响喝两杯,走遍中国,恐怕也就是我们徐州人能有此“发明创造”了。

还有就是巧立名目,劝客人喝酒。什么“前三杯酒一定要干,后面可以随意”,“女士给你敬酒,你好意思不干吗?”“你不喝鱼头酒,我们怎么吃鱼?”等等,尽可以归为这一类。其实,什么酒都可以喝,什么酒都可以不喝,喝不喝关键要看自己的承受能力。

但是,徐州人不管这些。不仅如此,徐州人还会向客人灌输喝酒比身体更重要的理念:“只要感情真,哪怕打吊针”,“只要感情铁,哪怕喝出血”等等。说得客人云里雾里,不知不觉头重脚轻,语无伦次。至此,我们徐州人方露出胜利者的微笑。

劝酒本身无可非议。尽地主之宜,让客人尽欢,实在是人之常情。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客人尽欢之时,主人在干什么?这是客人很在意的一个问题。蒙古人善饮酒,也善劝酒。凡是去过蒙古的人,都深深领教过蒙古人的唱歌劝酒,客人不喝,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会一直唱下去,客人醉成一滩泥之时,主人也走路打晃,宾客尽欢,其乐融融。

因而醉过之后,让人念念不忘的是蒙古人的热情;东北人用大玻璃杯喝白酒,主宾尺度相同,主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同时也劝客人入乡随俗,若客人不喝,会让主人觉得你不够朋友,所以,醉在东北人的酒桌上,让你感受到的是东北人的豪爽。相比之下,徐州人的劝酒规矩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笔者身为徐州人,无意玷污我们徐州人的形象。然而,在大力倡导新时期徐州人文精神的今天,我们徐州的酒文化似乎也需作一番扬弃,与时俱进,大有必要。敬酒不缠酒,多在“敬”字上下功夫,多在“情”字上做文章,让客人来徐州喝得尽兴,喝得舒坦,即使醉倒在徐州,还直夸徐州人“有情有义”,那才是真正的徐州“酒文化”呢!

4、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

茶,在藏族文化里具有不一样的特色,它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是他们生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里,造就出了藏族人民别具一格的独特饮茶文化。今天就为大家来揭开。

茶对高原的居民来说,如同粮食、水、火一样,每天都不能离开。这就注定了生活在风雪高原上的藏族等各族人民对茶的喜爱和嗜好。茶叶除了含有茶碱、起着溶解脂肪、消食化腻的作用外,还含有芳香油、咖啡因,起着兴奋大脑的作用,并能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和血管等器官组织的功能。

在世界屋脊

5、品味不一样的岭南饮茶文化

在中国,茶被誉为“国饮”。茶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享受,被视为友谊的枢纽,健康的良药。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文化都不一样。岭南饮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下。

岭南地处亚热带,日照长、气温高、流汗多,人们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大量的水分。饮茶同喝水一样,首先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入明以来,广州“茶市”与潮州“功夫茶”,这两朵岭南茶文化的奇葩破绽而开。至清代,岭南茶文化进入第一个兴盛期,在茶市、茶馆、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们对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态等方面,均达到空前水平。近代翁辉东着《潮州茶经·功夫茶》,对岭南的茶文化作了理论的概括。

茶是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广东是否有茶的生产与加工?清乾隆《潮州府志》关于“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之说,并不属实。清康熙、雍正年间,一些记述岭南风土人物的着作,大都谈到“茶”。较早的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明确指出,“西樵号称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顾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种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曾南游广州,在西樵山停留时,把浙江顾渚名茶传入岭南。屈大均还列举广东茶的产地,如广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潮阳凤山、琼州等。

继而有范端昂的《粤中见闻》,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张渠(河北武强人),在《粤东闻见录》中虽认为,“大抵粤茶不及闽中”,但同时指出广东并非不产茶,除人们常用的广州河南茶外,还有珍品如“肇庆之鼎湖茶,惠州之罗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实卜,岭南素来产茶,而且茶的生产发展颇快,近代广东已有茶叶出口,岭南人“嗜食茶”,成为茶叶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茶叶的丰富,又为岭南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岭南茶文化,其产生与发展由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也是岭南经济与文化发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这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对喝水的要求却随社会的发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适和享乐,人们也就从喝生水,到喝白开水,再到喝茶,岭南的茶文化的产生同其他地区的茶文化一样有着相同的原因。然而,由于岭南的东南沿海一带商业活动的频繁,茶文化显得更加发达而富于特色,明清以后尤其如此。广州人的“饮早茶”与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岭南社会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