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颇具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贵州屯堡文化特点)

时间:2023-10-15人气:作者: 佚名

颇具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贵州屯堡文化特点)

文章目录:

1、颇具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

2、颇具特色的明清饮茶文化

3、颇具特色的印度饮茶文化

4、颇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

5、贵州美食文化,贵州特色美食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颇具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

中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而迁徙是向远离文化中心的地区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迁徙后的人们结合当地的情况,经过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而今天要介绍的屯堡文明就是一个迁徙后产生的,是贵州文化一个重要的见证。

贵州屯堡,今天的贵州,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历经600年的沧桑,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这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屯堡是指贵州特有的一种村落形式,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学术界称之为屯堡文化。位于安顺市附近的天龙屯堡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

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

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

屯堡村寨多采用随处可取的石板盖房,是屯堡文化一个重要的外显特征。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是背有靠山,前临坝子,两侧流水曲折。战争年代为了向军队的供给提供保障,使屯堡人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独立文化单元。

安顺屯堡村寨出于当初军事防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折,尽显历史的苍桑。在村寨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门,大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势。

贵州的汉族大多操汉语北方方言的川黔、黔东南、黔南3个次方言,屯堡人所讲的既非川黔次方言,也不是黔东南、黔南次方言,形成一个独特的方言岛——屯堡话,俗称“二铺话”。

屯堡地区妇女的服装非常特,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据当地的老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屯堡人的饮食习俗受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饮食文化,既有江淮风格和便于战争中携带的特点,又有贵州山间坝子所衍生出的一些特点。

漫长的沧桑岁月,足已更改任何一种事物,而那谁人都难以抗拒的岁月冲蚀,却没能给屯堡人留下太多的风化痕迹,它如同一枚经年形成的琥珀,在自己独有保护层下栩栩如生。桃花园是虚拟的,而屯堡却是真实而鲜活的。我们可以从600年屯堡民间艺术中感受那真实历史厚重的脉息。

2、颇具特色的明清饮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文化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的饮茶文化,主要体现在茶学的深入研究以及茶叶的加工制作,尤其是贡茶,加工技艺的精深,令人称赞。而明代清朝,这种传统的茶文化、茶业及至茶的学问,由于遭受了宋元的社会动荡,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形成了明清饮茶的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

茶类的新发展

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品类的多样化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到了清代以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区,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3、颇具特色的印度饮茶文化

很多南亚的国家喜欢喝甜味红茶,但你知道吗?印度的饮茶总量才是世界第一位的,他们的城乡茶馆很普遍,出门饮茶很方便。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茶。他们也努力的发展自己的茶文化。但是印度的饮茶文化是很有特色的,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下。

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很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很是讲究的。

在印度人看来喝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它们都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可可碱和茶碱还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利尿作用。

印度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先在锅里煮上茶叶,然后加入牛奶和糖。还有的喝法是在茶里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会儿,把里面的茶叶和香料过滤掉,倒入细小的玻璃杯里。趁热喝上一杯,可以提神解乏。

印度人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之所以要“拉”茶,乃因为他们相信有助於完美地混合炼乳於茶中,从而带出奶茶浓郁的茶香。印度拉茶有一种很独特的浓醇香味,非常吸引人。

你可能会喜欢:

必吃的山东青岛特色小吃

种类繁多的安徽特色小吃

种类繁多的伊春特色小吃

热门的泰山小吃大搜罗

4、颇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

茶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颇为重大,各国人们文化不同,喜欢的茶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各个民族对茶都有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形成互不相同的茶文化。畲族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饮茶文化中看看。

一、见缝插针广种茶

畲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带,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尽占有的可耕田地却都是从陡峭的山坡上千辛万苦通过认真修筑梯级而获得的,修筑的梯级园地土壤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种植。同时这里绿树成荫,终年云雾缭绕,孕育了茶叶优异的自然品质,因而自唐永泰以来,畲族太祖雷进裕等人先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这里后,不管是单家独户还是小聚居,他们都在自筑梯级园地上见缝插针种植茶树,从而留下了“畲山无园不种茶”、“园里无茶不成寮(屋),山上无茶不成村”等畲谚。

二、以茶冠名命地名

笔者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本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这些不同或相同的茶地名,有的代表行政区域,如本县不仅有多处同名同字的茶园村,还有茶园乡,在人民公社化时代还设有茶园管理区。

三、乡俗浓重饮茶习

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们就争先邀请爹姆及亲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制名茶时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缕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小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浅。

四、茶与畲族生活

畲族人民不仅有独特的二碗茶茶俗,他们更是把茶跟婚俗连在了一起。在媒婆去畲族姑娘家提亲时,媒婆必须带上一包上好的茶叶,俗称问茶。女方如果同意的话,就收下茶叶,反之则把茶叶原封不动的请媒婆带回;男方去女方问聘时,男方不能直接问多少钱,而要问几两茶,俗称问茶钱;毛头阿郎第一次到姑娘家作客时,要带上一个茶罐,罐中放上鸡蛋和茶叶,如果毛头阿郎吃到了姑娘做的糖吞茶蛋,则次年开春可来迎娶。

五、古老动人茶传说

畲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畲族人民的文学也离不开茶,在丰富的畲族文学作品中,故事传说便是最精彩的一种。在畲乡景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动人的茶传说,相传唐永泰年间,有一天在四川峨眉山勤修苦练了50年的老瘩和尚云游经过此地,他获悉南泉水的甘寒清冽,拟品尝一番,便奔赴泉源,却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而昏迷倒下。

多亏上山拾柴的雷太祖看见,用山泉救活了和尚,并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寮里休养,老瘩和尚由于吸饮了南泉水,身体日见健壮,他见这里云雾缭绕,是个建寺坐禅的好地方,于是化缘建寺山中,为报救命之恩,他在寺院周围播下了从峨眉山带来的茶籽,并精心用南泉水浇灌,以收取茶叶酬谢恩人。

六、雅俗共赏茶诗文

散见于各种史料中的茶记载、茶诗文是畲族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茶记载记事详实,茶诗文赞赏得当,读来清新隽永。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畲家创制的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被列为贡品,有《处州府志》记载为证,“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诗句描叙了当时入京进贡非凡场面。

5、贵州美食文化,贵州特色美食有哪些

贵州的传统饮食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黔菜。在贵州菜中有着许许多多具有地方特色而且有名的菜肴,众所周知的宫保鸡丁就是有悠久历史历史贵州菜。那么,你还知道其他的贵州菜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贵州文化中找找看吧。

稻草排骨

贵州人喜欢吃腊味,每逢举子赴京赶考,必备腊排骨的数串,排骨皆为小节,寓意“节节高升”。有次有举子投宿客栈,店家阴差阳错,错将稻草与排骨合蒸,不料稻香入骨,滋味独特,举子食之思路打开,一路照此食用。京城殿试,金榜题名,举子欣喜之余将功劳归于这稻草排骨。时至今日,该地学子每逢考学,据说都要吃稻香骨,以期节节高升。

干锅鸡

干锅鸡是到贵州必吃的一道菜,故事则完全不同。古黔东有一苗寨,盛行百鸡宴。每逢男婚女嫁、拜天祭神之日,寨民倾巢而出,尽献所猎山鸡,置于大铁锅中,苗王挥刀断枝,以枝代铲,且翻且舞。片刻,鸡香扑鼻,令人垂涎。然而,当时人们不知其香源于残叶落果,便爱屋及乌,视木铲为鸡香之本。苗家干锅鸡,由此世代相传,香飘山寨,传遍黔桂。

丝娃娃

丝娃娃的故事有点凄惨。在贵州方言中,丝娃娃音同于私娃娃,意指私生子。相传,一农妇拾回无名女婴,众人称其私娃娃。农妇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食物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衷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孩食之。因其状若襁褓,故称“丝娃娃”。斗转星移,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酸汤

酸汤一直代表贵州菜最高级别,全中国吃酸除了山西以外,就应该算是贵州了。这种酸和醋酸完全不同。鱼的品种有4种,鲶鱼下酸汤好吃。传说古时贵州少盐,山民因缺盐,食而无味,体虚乏力。常上山采摘各色野生酸果,作为调料。山民食用酸果烹制的菜肴,觉得食欲大增,体力健壮。久而久之,嗜酸成瘾。因酸果并非四季都有,山民就把毛辣果、木姜籽及酒酿等,置于坛中,长期发酵炮制,就成了毛辣酸,调成酸汤。从此,贵州流传一句民谚:“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小米喳

小米喳是贵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传说,苗王携女寻游山寨,至山民喳幺家中,喳幺家徒四壁,无以款待,就将小米拌以山枣一,放在火塘里蒸熟,取名“小米喳”。苗王怒其不恭,然其女见小米喳色泽灿烂,欣然食之,觉得甘香可口,笑语嫣然。苗王见状食之,亦香亦糯,很是美味,转怒为喜,令喳幺回寨专做小米喳。逢各寨主来朝,必以小米喳待之。苗疆各寨重大节庆,皆以苗王所赐小米喳为上品,以示贵重。

猜你可能也喜欢:

南宁为什么叫绿城呢?

名扬天下的青海特色美食

青海文化的一朵奇葩:青海结婚习俗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