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苏州清明节去哪玩

时间:2023-07-29人气:作者: 佚名

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苏州清明节去哪玩

文章目录:

1、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怎么过的

2、台湾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3、山西清明节的风俗 习惯

4、壮族清明节的习俗与风俗习惯

5、你所不知的古代清明节风俗习惯

6、猜你喜欢:

1、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怎么过的

自古以来,苏杭就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苏州对于一些节日的庆祝更为隆重,也带上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你知道苏州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吗?他们是怎么过的?下面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上坟扫墓

苏州地区的清明上坟扫墓活动,除与北京等地有相似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如新娶的媳妇,一定要带上一同去上坟,这叫做“上花坟”;上坟时除祭拜自己的祖先外,还要祭祀旁边的邻坟,这叫“尊坟邻”等等。因为地处水乡泽国,所以人们出城上坟都必须乘船。有诗人赋诗描绘此情此景说:“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可见,清明时节人们上坟乘船而形成的万船浮水竞发的情景,已成为人们侧目关注的一大景色。

出会

迎神赛会,苏州人俗称为出会。苏州过去最有名的就是三节出会,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会。其中尤以清明最为隆盛。苏州城内一府三县约三十多个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着排了仪仗,经阊门山塘街,到虎丘郡厉坛受祀。到出会那天,城乡居民蜂拥而出,渡僧桥、山塘街一带,这就是过去苏州的山塘看会习俗。苏州人历来热情好客,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杀鸡宰鸭,烧鱼煮肉,要留前来这儿看会的亲友吃饭,俗称为留会饭。出会时的队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数城隍老爷了,他非但有轩桥、暖桥相随,还有神马备用。出会队伍除了菩萨神灵的官衙仪仗之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杂技、文艺表演,这是出会队伍中最为围观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

酒酿饼 白印糕 红藕

清明时期,除了大家都吃的青团,苏州地区还吃酒酿饼、白印糕和红藕。宋朝着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十分穷。家无住房,只得在苏州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栖身。一天吃三顿粥,每顿十三碗,一会就饿了。后来他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冻成一块一块的,饿了就拿出来吃一块,取名为白印糕。后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白印糕做了方糕,是由此传下来。酒酿饼谐音救娘饼,是明代张士诚为了铭记恩人而起的。红藕,就是白藕根煮熟后,冷却而呈红色。

2、台湾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台湾人的祖籍各不相同,但是对于祖先的重视却是一脉相承的。你知道台湾清明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台湾清明节的时间

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扫墓习俗

台湾的扫墓习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二是修整祖墓,祭礼比较隆重。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吃润饼

清明节,台湾有吃润饼的习惯。“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清明吃润饼,在潮汕、闽南、台湾等地区都是传统。包润饼的过程一般由家庭成员一起完成,给了家人沟通交流、增进亲情的机会。

环保殡葬

近年来台湾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传统祭祀习俗,台湾社会还开始大力推行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殡葬形式。

3、山西清明节的风俗 习惯

山西在古代被视为中原地区,大多数为汉族,一向被称作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因此,对于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有的习俗,你知道山西清明节的风俗和习惯吗?下面我们一起去老黄历里看看吧!

冥钱等悬挂坟头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老人们给晚辈们送指望馍

在山西晋南的临猗县,每到清明节来临,老人们就开始忙碌着给晚辈们准备“礼物”,用精心磨制的面粉蒸制“指望馍”,然后在清明节当天送给晚辈。“指望馍”是一种花馍,依照其名字来说,就是长辈指望儿孙们在他们生前能尽孝道,死后能有子孙前去祭祀。在讲究的人家,凡是晚辈,长辈们都要送“指望馍”,包括没过门的媳妇、娶进家的媳妇,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以及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等。晚辈多的人家,长辈要送出去十几个“指望馍”。“指望馍”比一般的馍要大很多,每一个都与蒸馍的篦子一样大,而且蒸制时有不少讲究,分男女两种,给男的是搭带儿馍,馍顶上盘着用面捏成的小蛇,给女的馍不搭带儿,馍顶上用面捏个花座。

坟地里饮食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4、壮族清明节的习俗与风俗习惯

虽然各地的清明习俗都不尽相同,无非就是扫墓祭祖,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大家肯定很想知道少民族的习俗是不是也和我们的差不多吧!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壮族文化吧。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在清明节还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者清明节的大日子里,壮家人通常会制作五色糯米饭祭祖、招待亲友。孩子满月,乔迁之喜,也会蒸煮五色糯米饭分送给左邻右舍,表达敬意。

壮人爱枫叶,并认为枫叶可以“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祥和平安。因此,农历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的时候,家家户户要在门口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有的还会将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染料渣撒在屋子外围或者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壮家人常常以糯米饭的颜色是否鲜艳,味道是否香甜来评定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巧妇。每到三月初三或清明,天还没亮,各家的主妇们遍纷纷起床,把泡好的五色糯米放入蒸笼里用文火蒸煮。早晨,孩子们个个拿着彩色的糯米团边走边吃,比谁家的饭更黑、更黄、更紫、更香。

三月三吃过五色糯米饭便去赶歌圩,清明节则把热腾腾的五色糯米饭装好,准备拿去上坟祭祖。过去,即便是穷人,家没有大鱼大肉,清明上坟祭祖的时候也一定会摆放一碗香甜的五色糯米饭来祭拜长眠于此的亲人。

猜你可能也喜欢:

土家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基诺族新米节的来历与风俗

民族文化:基诺族的建筑特点

多姿多彩的塔吉克族乐器文化

5、你所不知的古代清明节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虽然在这吊唁先人的日子心情应该是沉重的,但是想到先人是不希望看到颓废的我们,所以又有了踏青等活动来丰富我们的心情。因此清明节又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接下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的清明习俗吧。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不分贫富,带上祭品,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吃菁饺、菁饼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台州有清明节吃菁饺、菁饼的习俗,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插柳

民间认为,柳有灵性,可以避邪驱鬼,妇孺争相戴柳。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插柳。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提到玩,自然想到吃。清明时节南京人在吃上有讲究吗?记者在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南京人清明节爱吃水旱八鲜,“水八鲜”是菱、藕、茭瓜、茭儿菜、慈姑、芡实、荸荠、水芹;“旱八鲜”是荠菜、马齿苋、香椿头、菊花脑、芦蒿、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除此以外,南京人还有吃青团、吃馓子、吃螺丝的习惯。

猜你可能喜欢:

大雪节气进补最佳食品盘点

谷雨钓鱼,谷雨前后钓鱼技

芒种时节的民俗活动,你知多少?

小寒是第几个节气,小寒代表什么?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