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解梦

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是什么)

时间:2023-05-20人气:作者: 佚名

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是什么)

文章目录:

1、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

2、极具特色的甘肃伏羲文化

3、极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饮食文化

4、极具特色的贵州沙滩文化

5、极具特色的京族哈节文化

6、猜你喜欢:

1、极具特色的京族乐器文化

独弦琴是京族文化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京族的独弦琴文化并没有被时代的大潮做淘汰,反而愈加的受到重视。 独弦琴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丰满,表现力极为丰富,那么现在就一起来聆听京族的乐器文化吧。

京族人民使用的乐器,既有本民族固有的独弦琴,又有汉族地区传入的二胡、秦琴、笛子、鼓、锣、竹梆子、小竹板等。

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又叫“一线琴”,由于它装有一个匏瓜状的扩音器,所以又叫“匏琴”。又由于它的音律主要表现出悲凉婉转,因此又叫“悲凉琴”。一琴多名,反映了京族人对独弦琴这种祖传乐器的珍爱。

独弦琴结构简单,以半边长大的竹筒作琴身,也有用长方形木质音箱做琴身的,在琴左侧钉上一条小柱,柱上系上一条弦线,由高至低拉向右侧,演奏时用左手按着小柱,右手以小竹片弹拨,能够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长颤音,琴音配着曲调,音色十分幽雅。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拨弄琴弦,悠扬的琴声会划破长空传得很远很远,京族群众闻声而至,围坐在琴手身旁,遥望着浩瀚无垠的大海,静静地聆听琴手弹拨琴音,往往是久听不散。

独弦琴在独奏时,使用若有若无的共振的表现手法,是京族语言特色的加工和扩大,是京族民歌民谣、小曲小调等所独有的艺术财富,是京族独有的特色风味的演唱技术。当独弦琴与独唱者同发一个音时,演唱情趣和演奏的魅力相济共融,能把听众带入迷宫,一面演奏,一面演唱,造成演员与听众通过一个旋律,台上台下合为一个整体,真正享受着京族民歌独到的韵味,回味无穷。

2、极具特色的甘肃伏羲文化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在甘肃天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到伏羲庙祭奠“人宗爷”,乞求幸福安详,新年好运气。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特别的甘肃文化吧。

天水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群众性节庆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而天水就是伏羲的故乡

3、极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饮食文化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着大海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他们主要从事海洋业,饮食习俗上与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么,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饮食习俗吗?小编收集了一些资料,想知道的话,一起来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饮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

过去京族人一般以杂粮为主食。杂粮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狗尾粟、鸭脚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状或碎粒(红薯、芋头则切成碎块),再掺进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锅稀粥,一日两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干饭,生活是极为困苦的。然而,他们却在饮食习俗方面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而且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欢甜食,特别喜欢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简单:将糯米淘净水煮,至将熟时,加糖再熬,至米烂水有胶质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润润、香喷喷,很是诱人。逢年过节,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时家中来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来招待,要是一时拿不出,也会将就一下,来一碗红薯糖汤、粉丝糖汤或绿豆糖水。

2.“风吹糕”和“白糍糕”

这是京族颇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的粮食制品。“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然后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几乎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即飘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白糍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滤成半干,然后搓捏成一个个如鸡蛋大小的汤圆,内包糖馅,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边守岁边做好煮熟,待新春到来时,先用以供神祭祖,后拿来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长寿,偕老白头如“白糍糕”。

3.鲇汁

又称“鱼露”,是一种味道鲜美的上等鱼汁调味品,每年农历3—6月进行生产。其制法是:用一只洁净的大瓦缸,缸底凿一小孔,嵌入一根装有塞子的导汁管,缸内垫一层稻草或沙包作为过滤层,然后把洗净的鲇鱼(其他小鱼次之)和盐巴,按3:2的比例,一层鱼一层盐地叠入缸内,装满后压平缸面,并加盖密封。经一星期后,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开,缸里的鲇汁就涌流出来了,每缸可分三次采汁。

您可能也喜欢:

东乡族圣纪节的习俗与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门巴族建筑文化

惟妙惟肖的乌孜别克族舞蹈文化

极具特色的乌孜别克族语言文化

4、极具特色的贵州沙滩文化

贵州这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孕育出许多精彩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这里人杰地灵,其中最富有地域性的贵州文化便是“沙滩文化”了,有人说了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足以见得这里文化的重要地位。

沙滩文化

沙滩文化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编撰的《遵义新志》。“沙滩期”,特指清乾隆至清末民初的一百多年时间。在这一时期,世居遵义新州沙滩的黎氏家族及其邻里郑、莫两家文才辈出,著述丰硕,其成就和影响构成了声名远播的地域性文化,即是“沙滩文化”。

5、极具特色的京族哈节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和民俗,在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节了。在节日中,京族人民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京族的哈节是京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起源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目前在广西京族三岛广为流传的传说是:传说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兴风作浪。

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成为氵万柱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主要活动

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2.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3.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4.送神

“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