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百科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2022荆州博物馆国宝级展品汇总(湖北荆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时间:2022-09-10人气:作者: 佚名

2022荆州博物馆国宝级展品汇总(湖北荆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2022年荆州博物馆

  一、博物馆国宝展品

  1、越王州勾剑

  战国早期,通长56.2厘米。荆州市荆州区藤店一号墓出土。此剑的剑身近格有两行错金铭文,每行四字,字体为鸟虫书,释文为“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州勾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448-412年)。此剑出自楚墓,可能是楚灭越后流入楚地的。

  2、铜簋

  战国口径23.6、通高25、方座长22.4、宽22.3、高9.2厘米。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直颈、平唇、口微敛,弧壁,兽形双耳,扁鼓腹,喇叭形圈足,圈足下为一方座,方座上有四个长方形孔。颈部与方座上皆饰简化龙纹,圈足素面。

  3、铜大口尊

  铜大口尊,商代,高67.2cm 口径58cm,荆州岑河出土,大口,口沿上折,尖唇,束颈,呈喇叭状,广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内收,微圜底,高圜足。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腹、圈足等部位以云雷纹衬底。肩部饰三鸟三牺首。铜尊上的夔龙纹、饕餮纹风格粗犷。这种大口尊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

  4、铜人骑骆驼灯

  战国 ,高18.5cm,盘径8.8cm,荆门后港楚墓出土,整器由豆形灯和人骑骆驼形灯座两部分组成,黑褐色。灯身素面,骆驼颈下有斜线纹,前腿上有直线纹。灯身与灯座可拆开,系分别铸造。

  5、铜虎子

  铜虎子,西汉 ,长28cm,宽9.9cm,高14.7cm,荆州张家山出土,此为楚汉人夜间所用之便器。器体为伏虎状,虎头高昴,四肢蜷曲,尾尖回勾,与头部相连,巧为把手。

  6、“兵辟太岁”戈

  战国,荆门市车桥大坝出土。通长21.9、内长8、宽6.5厘米。宽直援,前锋尖锐,直内,中部有一穿,阑侧两穿。援两面各铸一神人,头上插羽,双耳珥蛇,睨缠两蛇,一手操龙,一手操蜺,足下踏日月,跨下一龙。内两面饰兽纹,穿孔两旁各有一个铭文,每面两个,全器共四字,字体风格为典型的战国文字。关于铭文的释读,有"大武辟兵""大武弄兵""大武兵栱""兵辟太岁"等几种说法。关于这件兵器的定名,一说为戚,一说为戈。

  7、铜虎尊

  西周早期,长35,高21.8厘米。荆州市江北农场出土。整个器身作虎形,虎首微昂,双目圆睁,獠牙利齿,四肢直立,短尾上卷。脊背上有盖,盖顶的鸟形钮与虎背连为一体。此器造型奇特,纹饰简洁。

  8、铜鼎

  战国,口径51.6、通高42厘米。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出土。平折沿,口微敛,二长方形附耳外撇弧度较大,器身中部束腰,束腰处有一周凸棱,腹部较浅,附有四个精致的龙形爬兽,平底,下装三个兽面蹄足。器耳、口沿、束腰凸棱及凸棱以上的器身满饰细密、繁缛的蟠螭纹,凸棱以下的器身满饰蟠虺纹。器底附着较厚的烟炱。

  9、铜提梁壶

  战国,通高38.6、口径7.5厘米。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细长颈、有盖、球形腹,矮圈足。盖两侧各有一套环钮。提梁扁圆,两端呈兽首环形。链由四个“8”字形铜环套接而成,腹下部饰三个对称的套环鼻钮。盖上饰花瓣状云纹;肩部饰蕉叶蝉纹及卷云纹组成的三角形纹;腹部饰蟠虺纹;圈足饰云纹。

  10、青瓷荷叶盖罐

  宋代,高28cm,口径25cm,底径19.5cm,荆州八宝出土。由盖与器身组成,盖面平弧,顶面有一桥形钮,周边作荷叶状。器表通体施青釉,胎质细密洁白,釉面细腻光泽,有玉质感,是一件青瓷佳作。

  11、彩陶碗

  12、彩陶器座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 ,通高23.2厘米。荆州市松滋县桂花树遗址出土。泥质红陶,上绘黑彩,上下两端绘绦索纹,中间有变形回纹。这是大溪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13、彩陶纺轮

  石家河文化,直径3.1-4.3cm,天门邓家湾等遗址出土,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早期最有特色的陶器。其色彩有橙黄、橙红、黑褐、红褐等。其图案丰富多彩,有四分直线纹,漩涡纹,麻点纹,麻点对三角纹,扇面纹,同心圆纹,太极图纹等。纹饰一般绘于一面,少数周边也有彩。

  14、陶塑动物

  石家河文化,长高5-10cm,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中发现的各种陶塑动物已有五千多件。主要有鸡、鸟、狗、羊、猪、猴、兔、貘、鳖、龟等十余种,造型质朴逼真,对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动态把握十分准确,有些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15、陶人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通高10厘米。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捏塑。陶人头戴浅圆帽,身穿长袍,细腰,宽裾,颈部修长,正面跪坐,神态庄重。

  人抱魚陶偶是石家河文化中較為常見的陶塑品,比較集中的出土於天門鄧家灣遺址之中。陶人神態端莊,多為坐姿或跪姿,雙手橫抱一魚。人抱魚造型一方面反映了石家河文化漁獵經濟的存在,同時也說明,魚也是石家河人在舉行巫筮祭儀時所使用的祭品。

  16、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长15.2、宽7、厚4.4厘米。荆州市荆州区鸡公山遗址出土。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尖状器,原料的选择比较讲究,多选用椭圆形和长条形的砾石加工,岩性多选择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石器的个体一般较大。如这件尖状器的加工已经定型化,系用长条形砾石加工而成,背面和两侧面为自然砾石面,另一面为劈裂面,其制作方法是将长条形砾石纵向一分为二,在其中的一块上,由劈裂面向背面(砾石面)锤击,在背面一端左右各形成一个大石片疤,两疤相交成一脊棱,利用石片疤做台面,向劈裂面打击,形成左右对称的两斜刃,使尖端突出,尾端保留有较长的自然砾石面作为柄部。

  17、尖状器(旧石器时代 荆州鸡公山遗址出土)

  旧石器时代晚期,长13.8、宽8.4、厚6.4厘米。荆州市荆州区鸡公山遗址出土。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其中数量最多,而且最具特色的是三棱尖状器。这些尖状器加工细致,制作规整,多用整块砾石加工而成。此件尖状器是用石英岩砾石打制而成,尖端呈三棱形上翘,左刃微凸,右刃微凹,刃口的修理较为细致,修疤多小而密集,均向劈面打击,显示出较高的制作水平,为研究当时人们加工石器的原始技术提供了直接证据。

  18、砍砸器(旧石器时代 荆州鸡公山遗址出土)

  19、石钺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顶宽13.1、刃宽15.5、高18.5、厚0.6厘米。荆州市监利县柳关遗址出土。器身中有一圆穿,便于装柄。形体大而轻薄,磨制精细,质料细腻,并非实用的工具,似为礼器。

  20、石刀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顶宽6.2、刃宽8.6、高23.5、厚0.3厘米。荆州市松滋县桂花树遗址出土。形体长而轻薄,磨制精细,其天然的白色石纹,显得华丽而尊贵。此器似为礼器。

  21、石钺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高19.8厘米。荆州市松滋县桂花树遗址出土。以青色大理石为原料,经磨制、钻孔而成。中上部的圆孔用于安装木柄

  22、陶塑动物

  石家河文化,长高5-10cm,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中发现的各种陶塑动物已有五千多件。主要有鸡、鸟、狗、羊、猪、猴、兔、貘、鳖、龟等十余种,造型质朴逼真,对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动态把握十分准确,有些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23、陶塑动物

  石家河文化,长高5-10cm,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中发现的各种陶塑动物已有五千多件。主要有鸡、鸟、狗、羊、猪、猴、兔、貘、鳖、龟等十余种,造型质朴逼真,对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动态把握十分准确,有些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24、刻符陶臼(石家河文化)

  25、陶盘(石家河文化)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通高18.5、口径30、圈足径24厘米。天门市肖家屋脊遗址出土。泥质灰陶,浅盘,高圈足,圈足上有云纹镂孔。

  二、更多荆州博物馆相关信息

  1、博物馆预约指南(附预约入口):

  2、博物馆常设展览:

  3、博物馆营业时间:

标签: 荆州市  荆州  遗址  文化  陶塑